我们知道地球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知道的宇宙中唯一可以承载人类生命的星球。人类在地球上生活已有几百万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人类就是依靠地球上的资源(空气、水分、阳光)生存、繁衍、发展的,所以,地球是人类的母亲。
人类在漫长的发展道路上,无论是履行自然还是发展经济,都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但是与此同时,因为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不注意环境保护工作,造成了全球性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现在全球每年有600万公顷的土地沦为沙漠,2000万公顷森林在消失,平均一小时有一种物种在灭绝。由于臭氧层被破坏,温室效应在加剧,使用权地球气温不断升高,南极冰冠开始溶化,海洋平面将不断升高,世界上许多沿海城市、岛屿和大量土地,将被海水吞没。这一系列环境问题,不仅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甚至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所以爱护环境,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
2009年6月上旬,联合国在巴西首都召开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175个国家和15000名代表,其中包括131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都参加了会议,可见,保护环境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呼声!
保护环境十分重要。如果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不注意环境保护,就要受到大自然的报复。不仅损害我们这一代,还要遗害子孙万代! 我国正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环保工作,把保护环境列为一项基本国策。仅1989年颁布的《环境法》,对环保工作就有100多项法规,保护环境正成为我国人民的自觉行动。
我们是地球的主人,我们每个人从小就要有环境保护意识。保护环境是我们大家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爱护花草树木,爱护鸟类和其他小动物,保护好河流,保护好饮水源等等。通过我们的努力,使祖国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地球只有一个,天天都是环境日。
国际(国内)的环境保护日,分别对应于不同的环境问题:
国际湿地日
2月2日为国际湿地日。根据1971年在伊朗拉姆萨尔(RAMSAR)签定的《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湿地是指“长久或暂时性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不超过6米的水域”。湿地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特别是禽类的生息和迁徙有重要的作用。
中国保护母亲何日
3月9日是中国保护母亲河日。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是那样的气势磅礴,您是那样的宏伟壮观!她用博大的胸怀孕育、滋养了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她曾经是那么的美丽,古往今来,面对母亲河壮丽的景色,悠久的历史,多少人为她写下了不朽的篇章。黄河流经全国九个省市,滋润着祖国富饶的大地,养育千秋万代的炎黄子孙,是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现在,她仍在供养着1.4亿人口、160万公顷耕地、50多座大中城市。
可如今,由于人口剧增、乱砍滥伐,对资源不合理地开发,科技手段无节制使用,向黄河肆意排放化学物品,严重污染了水质,使得我们的母亲河得不到很好的保护。昔日清辙的河水已经浑浊,绿色的河床已经风化。岸上的树木没了,河边的草坪枯了,鼠害猖獗、湿地萎缩、湖泊干涸、雪山消失……生态恶化触目惊心,母亲河的肢体受到了严重的摧残。曾有句顺口溜真实地反映了母亲河命运的变化:“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洗衣灌溉,七十年代水质变坏,八十年代鱼虾绝代,九十年代人畜受害!” ……保护黄河已是刻不容缓!
2002年1月18日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领导小组在京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在18日的会议上,3月9日被正式确定为“保护母亲河日”。
汉水(襄阳人都叫她汉江)是长江的最大支流,流经襄阳市195公里,占汉江流域面积的10.86%,全市580万人口的90%以上居住在该流域内,因此,汉江流量的增减和水质的好坏,对襄阳市的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等,都会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汉江是襄阳市人民的母亲河。
中国植树节
3月12日是中国植树节。中国的植树节,因时代的演变,先后作了三次改定。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意识到森林的重要意义和倡导植树造林的人。辛亥革命后,民国4年(1915年),在孙中山的倡议下,由农商部总长周自齐呈准大总统,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指定地点,选择树种,全国各级政府、机关、学校如期参加,举行植树节典礼并从事植树。经当年7月21日批准后,通令全国如期遵照办理。
民国17年(1928年)北伐完成后,4月7日由国民党政府通令全国:“嗣后旧历清明植树节应改为总理逝世纪念植树式”,民国18年(1929年)2月9日农矿部又以部令公布《总理逝世纪念植树式各省植树暂行条例》16条。而国民政府行政院农矿部长易培基遵照孙中山先生遗训,积极提倡造林,于民国19年(1930年)2月呈准行政院及国民政府,自3月9日至15日一周间为“造林运动宣传周”,于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举行植树式。北方地区以3月初旬,寒气未消,还不适于栽树之故,特规定植树式仍于3月12日举行外,造林宣传运动周延至清明节行之。并由该部公布《各省各特别市各县造林运动宣传周办大纲》7条,以便全国照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79年2月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林业总局局长罗玉川提请审议《森林法(试行草案)》和对“决定以每年3月12日为我国植树节”进行说明后,大会予以通过。1981年12月13日,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从此,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作为一项法律开始在全国实施。次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差异较大,各地适合植树的时间也不相同。因此,许多省市还规定了自己的植树日、植树周、植树月。
世界林业节
3月21日是世界林业节。这个节日在1971年欧洲农业联盟大会上,由西班牙提出倡议并获得一致通过。同年11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正式予以确认。许多国家根据本国特定的环境和需求,确定了自己的植树节。
世界水日
1993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定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为地球水资源的日益短缺和不断加重的水污染敲响警钟。决议提请各国政府根据自己的国情,在这一天举办一些具体的宣传活动,以提高公众的节水意识,从而推动水资源进行综合性统筹规划和管理,加强水资源保护,以解决日益严峻的缺水问题。
中国水周
3月22日——28日是中国水周。在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颁布后,我国水利部即确定每年的7月1-7日为中国水周。考虑到世界水日与中国水周的主旨和内容基本相同,故从1994年开始,中国水周的时间改为每年的3月22-28日,使宣传活动更加突出世界水日的主题,让全社会市民一起关心水、爱惜水、保护水,增强水忧患意识,促进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
地球1小时
3月27日是地球1小时日。地球1小时”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向全球发出的一项倡议,呼吁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每年3月份的最后一个星期六熄灯1小时,以此来激发人们对保护地球的责任感,以及对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的思考,表明对全球共同抵御气候变暖行动的支持。这是一项全球性的活动,世界自然基金会于2007年首次在悉尼倡导后,以惊人的速度席卷全球。
“地球1小时”活动首次于2007年3月31日在澳大利亚悉尼展开,吸引了超过220万悉尼家庭和企业参加。随后,该活动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席卷全球。2008年,WWF(中国)对外联络处透露,全球已有超过80个国家、1000座城市加入活动。通过实际行动证明了个人或企业的一个小小的善举将会给人类所居住的环境带来深刻的影响,甚至成就未来巨大的变化。
世界气象日
1960年,世界气象组织把3月23日定为“世界气象日”,以提高公众对气象问题的关注。
中国爱鸟周
4月1——7日是中国爱鸟周。1981年,中国国务院批转了林业部等8个部门《关于加强鸟类保护执行中日候鸟保护协定的请示》报告,要求各省、市、自治区都要认真执行,并确定在每年的4月至4月初的某一个星期为“爱鸟周”,在此期间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不同,各地选定的爱鸟周时间也不尽相同。详见下表:
省、市、区 | 时 间 | 省、市、区 | 时 间 |
北京 | 4月1日-7日 | 广西 | 2月22日-28日 |
天津 | 4月12日-18日 | 云南 | 4月1日-7日 |
河北 | 5月1日-7日 | 四川 | 4月2日-8日 |
上海 | 4月4日-10日 | 陕西 | 4月11日-17日 |
浙江 | 4月10日-16日 | 青海 | 5月1日-7日 |
福建 | 4月11日-17日 | 新疆 | 5月3日-8日 |
山东 | 4月23日-29日 | 湖北 | 4月1日-7日 |
山西 | 清明节后第一周 | 吉林 | 4月22日-28日 |
广东 | 3月20日-26日 | 江苏 | 4月20日-26日 |
辽宁 | 4月22日-28日 | 河南 | 4月21日-27日 |
黑龙江 | 4月24日-30日 | 内蒙古 | 5月1日-7日 |
安徽 | 5月1日-7日 | 贵州 | 3月1日-7日 |
江西 | 4月1日-7日 | 甘肃 | 4月24日-30日 |
宁夏 | 4月1日-7日 | 湖南 | 4月1日-7日 |
世界卫生日
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为了纪念1946年7月22日,61个国家签署的世界卫生组织《组织法》被正式批准,第一届世界卫生大会(1948年6月-7月)决定将每年的7月22日作为“世界卫生日”,倡议各国举行各种纪念活动。第二届世界卫生大会考虑到7月22日绝大多数的国家教育机构和学校都已放假,无法参加这一庆祝活动,决定自1950年起将4月7日《组织法》正式生效的日子作为 “世界卫生日”,并为每年的卫生日选择一个与公共卫生领域相关的主题,旨在提高全世界对某一卫生领域的认识,借激发起一项长期宣传活动,促进在该领域工作的开展。
世界地球日
1969年美国威斯康星州参议员盖洛德 纳尔逊提议,在美国各大学校园内举办环保问题的讲演会。不久,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的学生丹尼斯 海斯将纳尔逊的提议扩展为在全美举办大规模的社区环保活动,并选定1970年4月22日为第一个“地球日”。当天,美国有2000多万人,包括国会议员、各阶层人士,参加了这次规模盛大的环保活动。在全国各地,人们高呼着保护环境的口号,在街头和校园,游行、集会、演讲和宣传。随后影响日渐扩大并超出美国国界,得到了世界许多国家的积极响应,最终形成为世界性的环境保护运动。4月22日也日渐成为全球性的“地球日”。每年的这一天,世界各地都要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环保活动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生物多样性公约》于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为纪念这一有意义的日子,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从1995年起每年的12月29日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生物多样性与外来入侵物种管理”为2001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国家环保总局负责人透露,根据第55届联合国大会第201号决议,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由原来的每年12月29日改为5月22日。
世界无烟日
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把5月31日定为“世界无烟日”,以提醒人们重视香烟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世界环境日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各国环境保护运动的深入,环境问题已成为重大社会问题,一些跨越国界的环境问题频繁出现,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逐步进入国际社会生活。
1972年6月5~16日,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来自113个国家的政府代表和民间人士就世界当代环境问题以及保护全球环境战略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制定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和109条建议的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计划”,提出了7个共同观点和26项共同原则,以鼓舞和指导世界各国人民保持和改善人类环境,并建议将此次大会的开幕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1972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联合国根据当年的世界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热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每年的“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联合国系统和各国政府每年都在这一天开展各种活动,宣传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时发表《环境现状的年度报告书》,召开表彰“全球500佳”国际会议。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由于日益严重的全球荒漠化问题不断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从1995年起,每年的6月17日被定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世界人口日
1987年7月11日,以一个南斯拉夫婴儿的诞生为标志,世界人口突破50亿。1990年,联合国把每年的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
世界清洁地球日
9月14日是世界清洁地球日。世界清洁地球日又名世界清洁日,是全球性清洁活动,由位于澳大利亚的国际环保组织Clean Up the World发起,时间是定在9月的第三个周末,现为全球最重要的环境保护活动之一,每年全世界有超过125个国家、4000万人参加这个活动。2006年的世界清洁日活动时间为9月15日至17日3天。也有参与组织和个人把每年的9月14日作为活动时间。
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1987年9月16日,46个国家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签署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开始采取保护臭氧层的具体行动。联合国设立这一纪念日旨在唤起人们保护臭氧层的意识,并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以保护地球环境和人类的健康。
世界无车日
9月22日是世界无车日。当许多欧洲城市面临着由于汽车造成的空气和噪声污染日益严重的状况时,1998年9月22日,法国一些年轻人最先提出“In Town,Without My Car!(在城市里没有我的车)”的口号,希望平日被汽车充斥的城市能获得片刻的清净。
这个主张也得到都市居民的热烈支持,成为全国性的运动。法国绿党****、时任法国国土整治和环境部长的多米尼克•瓦内夫人倡议开展一项“今天我在城里不开车”活动,得到首都巴黎和其他34个外省城市的响应。当年9月22日,法国35个城市的市民自愿弃用私家车,使这一天成为“市内无汽车日”。在9月22 日这一天,有些城镇限制汽车进入,只允许公共交通、无污染交通工具、自行车和行人进城。这个让城市得到片刻喘息的运动很快席卷了欧洲。
一年后, 1999年9月22日,66个法国城市和92个意大利城市参加了第一届“无车日”活动。2000年2月,法国首创的无车日倡议被纳入欧盟的环保政策框架内。短短的几个月时间,欧盟的14个成员国和其他12个欧洲国家决定加入欧洲无车日运动。截至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已有37个国家的近1500个城镇参与其中。现在越来越多亚洲和南美洲国家的城市也开始推广这项活动。
刚刚步入“汽车社会”的中国也很快“引进”了无车日活动,2001年,成都成为中国第一个举办无车日活动的城市;2002年,台北也将无车日选在了9月22日。北京、上海、武汉等众多城市也开始开展“无车日”的宣传。
世界河流日 9月26日是世界河流日。
世界动物日
意大利传教士圣• 弗朗西斯曾在100多年前倡导在10月4日“向献爱心给人类的动物们致谢”。为了纪念他,人们把10月4日定为“世界动物日”。
世界粮食日
全世界的粮食正随着人口的飞速增长而变得越来越供不应求。从1981年起,每年的10月6日被定为“世界粮食日”。
阿里巴巴“环保日”
2010年11月4日消息,阿里巴巴集团今日对外透露将把每年的11月6日定为自己的“环保日”。据介绍,阿里巴巴公司CEO卫哲近日向公司员工发出了一封名为“‘11.6’--‘要要绿’阿里环保倡议书”的内部邮件,邮件显示,在卫哲的倡导下,阿里巴巴将把每年的11月6日定为自己的“环保日”。卫哲在邮件中谈到,“三年前的11月6日,阿里巴巴上市成为了一家公众公司,公众公司意味着除了多了公众股东,也意味着多了公众责任!阿里巴巴帮助创业者和中小企业实现‘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本来就把对公众和对社会的责任植入了我们的业务模式,不过,生意不难做了,地球却变得无法生存了,也是难以接受的!”
国际志愿者日
12月5日是国际志愿者日。每年的12月5日是联合国法定的“国际志愿者日”亦称“国际义工日”。志愿者,是指利用业余时间,不为任何报酬参与社会服务的人。现代国际志愿者活动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国志愿者相继开展了义务服务活动,在重建家园、发展经济和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97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组建“联合国志愿人员(UNV)”(组织)。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是联合国系统内一个独特的机构,负责管理与国际志愿者事业相关的各类事物。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鼓励志愿者为本国和国际间的发展和平尽其所能,努力促进国家经济与社会进步并使之得到持续发展。该组织从属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1971年,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正式成立,动员具有献身精神并有一技之长的志愿人员,帮助发展中国家尽快实现其发展目标。
1985年12月17日,第40届联合国大会通过40/212号决议,确定从1986年起,每年12月5日为“国际志愿人员日”(港、台和东南亚等地称做“国际义工日”)。许多国家及政府都在这天举办各种活动,大力宣传、赞扬和倡导志愿者(义工)为社会义务服务的重要作用与奉献精神。
每年,全球有4000名符合条件且经验丰富的人员自愿加入联合国志愿人员项目,到发展中国家从事志愿服务。在过去的30年里,已有150多个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20000多名联合国志愿者、人员被派遣到140个发展中国家从事各类项目工作。目前,联合国志愿人员中有70%来自发展中国家,30%来自发达国家。每年国际志愿人才库中的在线候选人员总能保持在5000名左右。
1994年12月5日,由团中央等单位发起的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在北京成立。它是由志愿从事社会公益事业与社会保障事业的各界青年组成的全国性社会团体。协会的宗旨是提供志愿服务,弘扬志愿精神,通过组织和指导全国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为社会提供志愿服务,提高青年的整体素质,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做出贡献。志愿者从此在全国各地展开活动。
义工和志愿者有联系也有区别。联系是,他们的精神是一致的,在时间上、劳力上都是无偿的付出。目前,国内许多地方志愿者就是义工,义工就是志愿者。但是,这里的义工和一般志愿者有明显的区别,主要在于二者的服务对象侧重点不同:义工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困难群体,强调服务的人性化、个体化,从而令服务对象受益;志愿者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公共场所,强调服务的公众化、集体化,从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以上资料来自互联网,若有不妥不足之处,请指正。)
办公电话:0710-3455166
会长邮箱:31233693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