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环境报2010-08-10
新闻眼
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
2010年8月7日23时左右,甘肃省舟曲县发生强降雨,不久,泥石流冲进县城,并截断河流形成堰塞湖。截至8月8日21时,灾害共造成127人遇难,1294人失踪,近2000人区域被泥石流夷为平地。根据灾情发展,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决定,将国家救灾应急响应等级提升至二级。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分别对抢险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本期应知版将从泥石流的定义、危害、预防措施等方面为读者进行解读。
什么是泥石流?
定义
泥石流是山地突然暴发饱含大量泥沙、石块的洪流。它是山区一种突发自然灾害,多发生在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强度较大的山区沟谷中。泥石流是山地环境退化、地表侵蚀作用加剧、水土泥沙骤然流失的产物。它的形成、发展,主要受控于地质、地貌、水文、气候等大尺度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则是加剧泥石流的重要原因。
类型
按水源补给分为:冰川型泥石流、降雨型泥石流;按沟谷形态分为:沟谷型泥石流、坡面型泥石流;按物质组成分为:泥石流、泥流、水石流;按结构流变分为:黏性泥石流(容量为2.0~2.3t/m3)、稀性泥石流(容量为1.5~1.8t/m3)、过渡性泥石流(容量为1.8~2.0t/m3);按规模大小分为:小型泥石流(一次泥石流总堆积量<10万m3)、中型泥石流(10万~50万m3)、大型泥石流(50万~100万m3)、特大型泥石流(>100万m3)。
危害
对居民点的危害
泥石流最常见的危害之一,是冲进乡村、城镇,摧毁房屋、工厂、企事业单位及其他场所设施,淹没人畜、毁坏土地,甚至造成村毁人亡的灾难。
对公路、铁路的危害
泥石流可直接埋没车站,铁路、公路,摧毁路基、桥涵等设施,致使交通中断,还可引起正在运行的火车、汽车颠覆,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
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
主要是冲毁水电站、引水渠道及过沟建筑物,淤埋水电站尾水渠,并淤积水库、磨蚀坝面等。
对矿山的危害
主要是摧毁矿山及其设施,淤埋矿山坑道、伤害矿山人员、造成停工停产,甚至使矿山报废。
诱发泥石流的因素有哪些?
自然因素
地形地貌:易发生泥石流的地形具备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流域形状便于水流汇集等特点。易发生泥石流的地貌一般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3部分。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瓢状或漏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降大;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
松散物质:泥石流常发生于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地表岩石破碎,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固体物质来源。
水源:我国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等。
人为因素
不合理开挖:修建铁路、公路、水渠以及其他工程建筑的不合理开挖。有些泥石流就是在修建公路、水渠、铁路以及其他建筑活动时,破坏了山坡表面而形成的。
不合理的弃土、弃渣、采石:这种行为形成泥石流的事例很多。如四川省冕宁县泸沽铁矿,因不合理堆放弃土、矿渣,1972年一场大雨暴发了矿山泥石流,冲出松散固体物质约10万m3,淤埋成昆铁路300米和喜(德)——西(昌)公路250米。
滥伐乱垦:滥伐乱垦会使植被消失,山坡失去保护、土体疏松、冲沟发育,大大加重水土流失,进而山坡的稳定性被破坏,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生,结果就很容易产生泥石流。
如何预防泥石流?
房屋不要建在沟口和沟道上
受自然条件限制,很多村庄建在山麓扇形地上。山麓扇形地是历史泥石流活动的见证,从长远的观点看,绝大多数沟谷都有发生泥石流的可能。因此,在村庄选址和规划建设过程中,房屋不能占据泄水沟道,也不宜离沟岸过近。在沟道两侧修筑防护堤和营造防护林,可以避免或减轻因泥石流溢出沟槽而对两岸居民造成的伤害。
不能把冲沟当做垃圾场
在冲沟中随意弃土、弃渣、堆放垃圾,将给泥石流的发生提供固体物源、促进泥石流的活动。当弃土、弃渣量很大时,可能在沟谷中形成堆积坝,堆积坝溃决时必然发生泥石流。因此,在雨季到来之前,最好能主动清除沟道中的障碍物,保证沟道有良好的泄洪能力。
保护和改善山区生态环境
泥石流的产生和活动程度与生态环境质量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生态环境好的区域,泥石流发生的频度低、影响范围小;生态环境差的区域,泥石流发生频度高、危害范围大。提高小流域植被覆盖率,在村庄附近营造一定规模的防护林,不仅可以抑制泥石流形成、降低泥石流发生频率,而且即使发生泥石流,也多了一道保护生命财产安全的屏障。
雨季不要在沟谷中长时间停留
雨季穿越沟谷时,先要仔细观察,确认安全后再快速通过。山区降雨普遍具有局部性特点,沟谷下游是晴天,沟谷上游不一定也是晴天,“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就是群众对山区气候变化无常的生动描述,因此即使在雨季的晴天,同样也要提防泥石流灾害。
一旦听到上游传来异常声响,应迅速向两岸上坡方向逃离。
泥石流监测预警
监测流域的降雨过程和降雨量;监测沟岸滑坡活动情况和沟谷中松散土石堆积情况,分析滑坡堵河及引发溃决型泥石流的危险性,下游河水突然断流,可能是上游有滑坡堵河或溃决型泥石流即将发生的前兆;在泥石流形成区设置观测点,发现上游形成泥石流后,及时向下游发出预警信号。
小常识
遇到泥石流如何脱险
1.沿山谷徒步时,一旦遭遇大雨,要迅速转移到附近安全的高地,离山谷越远越好,不要在谷底过多停留。
2.注意观察周围环境,特别留意是否听到远处山谷传来打雷般声响,如听到要高度警惕,这很可能是泥石流将至的征兆。
3.要选择平整的高地作为营地,尽可能避开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山坡下面,不要在山谷和河沟底部扎营。
4.发现泥石流后,要马上与泥石流成垂直方向向两边的山坡上面爬,爬得越高越好,跑得越快越好,绝对不能往泥石流的下游走。
焦点关注
导致舟曲泥石流的四大原因
经国土资源部、甘肃国土资源部门等专家现场查看和综合分析,初步认为4因素导致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发生。
一是舟曲当地地形地貌和特殊地质构造,是导致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专家分析认为,舟曲县城附近的地质构造岩性松软、比较破碎,风化程度也很厉害,比较容易发生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灾害。
二是汶川地震的影响是重要因素之一。舟曲县是汶川地震的重灾区之一,地震导致舟曲县城周边山体松动、岩层破碎。因地震造成的山体松动等需要3年~5年时间才能消除,但目前距离汶川地震发生仅两年多时间。
三是舟曲去年四季度到今年上半年的持续干旱,造成城区周边岩石解体,部分山体、岩石裂缝暴露在外,使雨水容易进入,导致滑坡。
四是遭遇强降雨。2010年8月7日晚舟曲县城东北部山区突降特大暴雨,持续40多分钟,降雨量达到90多毫米,形成了泥石流,直接造成特大泥石流灾害发生。本版文章由 张秋蕾 整理撰写
位于地质灾害高发区的18个风景区。
本报讯 昨日,北京市气象台相关人士介绍,北京是发生地质灾害较多的城市。目前统计显示,全市存在发生地面沉降、泥石流、地面塌陷、滑坡等各类地质灾害的隐患地区超过500处。其中受到地质灾害威胁的村落达200多个,18个风景区位于地质灾害高发带中。
北京市国土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有突发地质灾害隐患点589处,主要分布在延庆、昌平、怀柔、密云、平谷、门头沟、房山7个山区县,少数在海淀、石景山半山区。受到威胁的乡镇64个,行政村241个,14611人。
市气象部门公布的一份最新北京市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上,将全市地质灾害隐患地区,按照年平均降雨量、暴雨机率、水土现状、隐患点等因素,划分为三类: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
图中显示,北京的东北部、西南部各有一条地质灾害高发带。其中一条是北山地区,特别是密云县与怀柔区交界处的凤驼梁—黑坨山—云蒙山—大洼尖一带,以及延庆县的海坨山南麓地区。这里恰逢北京强降雨中心,暴雨和大暴雨机率最高,泥石流灾害尤为严重。
另一条是西山地区,从西部大洼尖、百花山至灵山一带,以及大石河、清水河、拒马河流域,也是泥石流重点发育区。
气象专家称,地质灾害发生主要原因是地形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暴雨频发。而这些地区又恰是自然风光秀丽之处,旅游景点、度假村、农家乐等较多。图中显示,南北两条地质灾害高发带中,涵盖了18个北京著名景点。如云蒙山风景区、青龙峡、百花山等。此外,高发带中还有不少度假村、农家乐等。
■ 分析
泥石流在京最具破坏性
有关人士分析,近十年持续干旱少雨使山体稳定性变化
气象专家介绍,北京地区的突发性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四种,泥石流、采空区地面塌陷、滑坡、山体崩塌。其中,泥石流是北京山区最严重、最具破坏性的地质灾害类型,其形成原因复杂、暴发突然、危害性极大。根据测算,北京泥石流隐患覆盖地区达5600平方公里,涉及7个区县、30多个乡镇,以及近10条国道、高速、快速公路和铁路。
泥石流活动强度与洪水活动周期相一致,多发生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并且,泥石流多与“夜雨”相伴,最高发的时段是16时至次日凌晨1时,尤其是遭遇连续性的强降雨之后。1949年以来,北京地区泥石流灾害已造成500多人死亡、近8000间房屋被毁。历史上一次致使10人以上的恶性泥石流事件达9次,死亡人数超过100人的有2次。
办公电话:0710-3455166
会长邮箱:312336934@qq.com